芝士,相傳源自阿拉伯。六千年前,當地人將奶放進皮革製「奶袋」,繫於駱駝身上,方便於旅途中解渴。經過漫長且酷熱的旅程之後,加上「奶袋」的皮革酵素,使奶發酵,形成半固體狀態,最初的芝士就這樣誕生。現在芝士已成為不少人充飢的選擇,不過上圖有3800年歷史的芝士,你又夠膽吃嗎?
最近,考古學家公布在零三年於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女乾屍「小河公主」身上,發現芝士頸鏈,該些芝士大概一至兩厘米大,專家推測喻意是讓公主死後往生也「有啖好食」,也是迄今最古老的芝士。此前,專家一直未能真正確認芝士最早何時出現,最接近的發現,是在公元前六年陶瓷器皿碎片發現類似芝士的脂肪殘留物。
1934年,小河墓地被發現,至今已出土過百乾屍,他們都擁有着歐洲和西伯利亞基因;其棺木均相當特別,是由反轉小舟,並以牛皮覆蓋著,使屍身與空氣隔絕,加上當地的乾旱天氣與咸土,使屍體與身上衣飾也可保存完好。而小河公主則頭戴特色白氈帽,經電腦修復的容貌蠻好,故命名之。
頸鏈上的芝士經分析後,原來相當容易製作、營養豐富兼容易消化。酵素凝乳酶 (rennet) 是車打芝士等硬芝士必需,但「小河芝士」並無使用。相反,研究員相信當時的人利用益生菌如乳酸菌發酵芝士,因為「小河芝士」的成份與研究隊伍自製的牛奶酒 (Kefir) 一樣。同時,這些芝士比現時的鹽水芝士鹽份更少,相信只作日常食用,並非作為旅行食物。
由於歐亞人普遍擁有乳糖敏感 (Lactose intolerance) ,「小河芝士」的益生菌有助小河地區人士的腸臟健康,也解釋了為何他們仍以放牧業務作為經濟支柱。
(原刊於主場新聞 2014-3-19)